“总台联富配资,我这架飞机超重了,无法起飞!那十块石头太沉了!”
1948年12月末,北平城外炮声阵阵,机场里飞机起起落落,一架即将起飞的飞机却停在了停机坪上,机长焦急地联络着总台。
经过一阵紧急协商后,总台给出了指示:
“收到,允许你放下石头,载着其他文物立刻飞往台湾。”
此时,由于战局全线失利,北平即将失守,国民党反动派正忙着把故宫博物院里的
无数珍贵国宝运往台湾。
但在运输过程中,
有十块石头因为过于沉重,导致飞机超重无法起飞
,最终被留在了北平机场。
这十块被抛下飞机的石头名为
展开剩余94%“陈仓石鼓”
,在新中国成立之后,成为了我国的
九大镇国之宝之一。
在这十块国宝的背后,是它们颠沛流离的千年岁月,以及无数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。
石鼓现世
公元627年,正是唐朝贞观元年,彼时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基,唐朝国力强盛、海晏河清,即将迎来贞观盛世。
那年夏天,长安城西边的陈仓山上,一群羊儿正悠闲地吃着草。
花白胡子的羊倌找了块树荫,想躺着小憩一会儿。
走到树荫底下时,他突然发现树下有几块样貌奇怪的
花岗岩石头
。
羊倌心道正好,石头用来当靠背再合适不过了。
他走近了一瞧,石头上似乎有一些像是文字的痕迹,他顿觉好奇,回村之后将此事告诉了同村的一名读书人。
读书人对石头很感兴趣,第二天他便跟着老羊倌进山,他仔细辨认再三,却无法确认石块上的字迹是何种文字。
很快,陈仓山上发现石刻的消息不胫而走,文人墨客纷纷闻讯而至,想要对石刻上的文字一探究竟。
周边不识字的百姓则以为石块是天降神物,纷纷焚香跪拜,以求风调雨顺,家人平安。
但几十年过去了,依然没有人能完全解读石块上的字迹,在民间的传言助阵下,这十块石头的来历愈发神乎其神。
转眼过了一百多年,唐朝从繁盛走向了衰败。
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,王朝的各种矛盾积累爆发,最终酿成了
“安史之乱”
的千古惨剧。
安史叛军攻破长安,
唐玄宗李隆基
仓皇逃往四川,他的儿子李亨逃到灵武(今临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),自立为皇帝,后世尊其为唐肃宗。
唐肃宗李亨
在逃难途中途经了陈仓山,他听闻陈仓山上有怪石的消息,心生好奇,命人将石块从山上运了下来,存放在
凤翔城
内,并召集文武百官,命他们识别石块上的文字。
很快就有博学之士辨认出了石块上的文字联富配资,认为这些文字是
古代篆文
的一种,但与秦汉流传下来的小篆又有很大的区别,至于石块上究竟记载了什么自然也是不得而知。
由于石块形状像“鼓”这种乐器,于是得名为陈仓石鼓。
石鼓遗散
唐肃宗一行在凤翔还没站稳脚跟,叛军就尾随而至。
他只能带领文武百官继续逃亡,十面石鼓则被草草掩埋。
两年后,安史之乱平定,文学大家韩愈对石鼓一直牵挂在心,他请求朝廷能够找到并妥善安置石鼓。
但当时的唐朝刚刚从叛乱中站起来,百废俱兴,无暇顾及这等小事,
韩愈的奏章因此被积压了八年之久。
八年后,时任国子监祭酒(也就是国子监的校长)郑余庆偶然间翻到了韩愈的奏章,大受触动,再次请求朝廷善待石鼓,这
回
终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。
随着专业的寻宝人员进驻凤翔,
石鼓中的九面被找到
,并被移送进了当地的孔庙,得到了专人的看护。
但可惜的是,由于石鼓在这十年间一直暴露于荒野之中,受到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破坏,譬如野兽的啃咬、雨水和风的侵蚀等,石鼓上的字迹已经残缺不全。
最令人痛心的是,
十面石鼓只找到了九面,有一面莫名遗失
,再难寻得。
而这只是陈仓石鼓波折命运的开端。
安史之乱后,唐朝虽然一度中兴,但王朝灭亡的根基早已埋下。
又是一百年后,唐朝这位巨人在各地蜂拥而起的叛军破坏下轰然倒地,中原王朝陷入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战乱。
凤翔的孔庙也在战乱中被焚毁,九面石鼓被人盗走,消散于莽莽江湖之中。
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六十年混乱之后,宋朝重新统一天下。
宋朝的第四代君主宋仁宗,在翻阅前朝文档时,无意中看到了石鼓的记载
,他对于古代文字研究颇有心得,对石鼓很感兴趣,于是昭告天下,凡是找到石鼓者皆有重赏。
当时的凤翔知府乃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,他预感到了石鼓的重要性,发动全城百姓掘地三尺寻找石鼓。
在司马池的不懈努力下,
他找到了十面石鼓中的九面
,唐朝安史之乱中遗失的那面,却怎么也找不到。
为了博得宋仁宗的满意,
司马池
想了个昏招,
他找来造假专家伪造了一面石鼓,凑成十面呈送到了北宋的都城开封。
宋仁宗听闻十面石鼓悉数寻得,龙颜大悦,下令将司马池加官进爵。
但经过朝中文学专家们的研究,拆穿了司马池造假的事实,很快他的官爵也被宋仁宗撤销,并受到了应有的惩处。
宋仁宗见过石鼓后联富配资,对上面的古代篆文痴迷不已,他下令继续寻找那面遗失的石鼓,并许诺了比之前更重的奖励。
一石惊起千层浪,
宋朝掀起了寻找失踪石鼓的热潮
,只可惜直到宋仁宗去世,这面石鼓也未曾被寻得。
等到了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在任时,
这遗失二百多年的第十面石鼓才终于问世。
第十面石鼓的经历最为坎坷,找到它的人是
北宋知名的收藏家向传师
。
向传师自幼就对文物感兴趣,成年后他开始研究石鼓上的篆文,并不惜重金购买了大量石鼓的拓本。
有一次,向传师听说太原有一份特别的
“太氏石鼓拓本”
,出自太原的太氏家族,他立刻派人前往太原求购。
购得拓本后,向传师对比了自己手中的拓本,发现太氏石鼓拓本竟然多出了一份,也就是说,这多出来的一份,极有可能就是那个失踪二百多年的第十面石鼓。
向传师难掩激动的心情,他立刻驰马赶赴太原。
但出乎他意料的是,
太氏家族所在的村落爆发了瘟疫,大部分太氏族人皆死于瘟疫。
当地的官府为了防止瘟疫扩散,
还放火焚烧了太氏村庄
,以至整个村庄都化为了废墟,这石鼓自然也就无从寻起。
失望之下,向传师只得打道回府,在临走前的那天晚上,他住进了太氏村庄边上的一家客栈。
第二天早上,向传师被一阵阵刺耳的磨刀声所惊醒,他耳力出众,
听出了磨刀所用的石头似乎有些特别。
好奇之下,向传师穿好衣服来到客栈后院,发现是客栈的厨子正在磨刀。
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
厨子用来磨刀的那块大石头,不是向传师寻找多年的第十面石鼓又是什么?
向传师痛心之下,连忙出言制止厨子的愚蠢行径:
“别磨了,别磨了!快停手!你知不知道你在用什么磨刀?”
自太氏村庄被焚毁后,这块石头已经在客栈里当了两年多的磨刀石,受到了无法挽回的损伤。
其中石鼓的上半部分被削去
,中间被掏成了捣米用的凹槽,裂开的断口则被厨子用来磨刀,原本覆盖整个石鼓的篆文只剩下了短短四行,而且还模糊难辨。
随后,这面石鼓被向传师呈交给了北宋朝廷,失散两百多年的十面石鼓终于得以重聚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石鼓的颠沛流离到此为止,等待它们的依然是波澜起伏的命运。
石鼓的颠沛流离
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皇帝,对书法极度痴迷,他自创的“瘦金体”流传至今,被誉为是最飘逸隽永的书法字体。
十面石鼓重聚后,被宋徽宗运进了皇宫
,与他朝夕相处。
为了让石鼓更加美观,
宋徽宗下令在石鼓的文字缝隙间注满黄金
,他对待石鼓的态度比对待宠妃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当一名皇帝将他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琴棋书画上,国家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靖康之变中
,来自北方的金兵攻入开封,掳走了宋徽宗和他的嫔妃儿女们,至于他视若珍宝的十面石鼓,也被金兵一道掳走,带回了燕京。
粗鄙的金人们不知道石鼓的珍贵之处,
他们只是刮走了石鼓上的黄金
,便将十面石鼓弃若敝履地抛弃在了荒野之中。
于是石鼓再次失去踪迹。
一百多年后的1234年
,蒙古攻破燕京,随蒙古军队进入燕京的御使大夫
王檝
是凤翔人,他自幼就听着石鼓的传奇长大,此番来燕京就是为了寻找失踪一百多年的石鼓。
经过王檝不懈努力地搜寻,他终于在一处废墟内找到了这十面石鼓联富配资,他向蒙古太宗窝阔台请命,希望窝阔台能够善待这些石鼓。
窝阔台对于王檝的请求非常重视,他亲自下令,将石鼓妥善安置在了燕京的孔庙内。
往后的元明清三朝都定都于燕京,这十面石鼓也终于迎来了七百年的漫长安定岁月。
悠悠七百年眨眼而过,中原大地再度面临浩劫。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日本人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。
自1933年起,国民党开始迁移北京的众多文物,这十面石鼓与其他国宝级文物不断迁徙,先是运到南京,而后又去了重庆。
由于石鼓的重量太重,每一块都有两尺高一尺宽,重量超过一吨,颠沛流离的路途上石鼓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,差点就再次遗失在了江湖之中。
经过九年艰苦抗战,日本侵略者全面投降,这十面石鼓也重返故宫博物院。
终成镇国之宝
回到开头的一幕,在蒋介石决定仓皇撤退后,这十面石鼓由于种种原因,最终没有被运往台湾,
而是留在了中国大陆,并得到了最高规格的重视与保护。
经过众多考古和文字学家的悉心研究,这十面石鼓的真实面目终于被揭晓。
石鼓上篆刻的两百多个不同文字,乃是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的大篆。
据古籍《说文解字》记载,在西周后期,曾形成了名为“大篆”的字体,大篆脱胎于商周时期的金文,是中华文字从象形字向方块字过渡的一种字体,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石鼓上的文字堂皇大方、气质雄浑却又不失刚柔并济,近似小篆而又没有小篆拘谨的缺点,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书法中堪称独具风姿。
这十面石鼓乃是第一件确定的记载有大篆字体的文物,它的存在,是我国文字历史的重要见证。
除去文字流传上的重要意义,
陈仓石鼓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。
根据文物学家们的研究,石鼓的成型时间乃是先秦时期,上面记述着秦国贵族阶级游行打猎的盛况。
如“车田鼓”记述了秦公与其随从士兵登上山头打猎时的场景
;“作原鼓”记述了当时的秦地百姓开垦土地时的场景;“吾水鼓”则记述了当时秦国的大好河山。
十面鼓,记载了十个不同的历史场景
,通过这些场景,我们能够见到祖先们为了生活而奔波,为了建设美好家园而操劳,以及祖先们构筑的家园是何等的美丽富饶。
这些历史场景为我国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带来了弥足珍贵的史料,同时也能激励现在的我们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努力、不断前进。
陈仓石鼓
,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,也是提供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,还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见证者,更是引领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图腾,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文明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,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绚烂多彩。
这十面石鼓,丝毫不愧国宝之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